5年前,我27歲,2008年,學姊告訴我很多人到澳洲打工旅遊,不但可以學語文,還可以打工,那是我第一次聽到working
holiday 這個詞,當時好想去,幻想可以在農場快樂賺錢、在學校開心學英文以及與全世界的人做朋友,更可以像浪子般四處旅遊,但是始終沒有成行。幾年過去,打工旅遊開始爆紅,甚至可以找代辦,前一陣子更引發所謂的台勞說,台灣人到外國,到底是去實現自己的夢想? 還是落入成為台勞的噩夢?
我第一次外國朋友,是我18歲那年認識的,由於不能提前當兵,所以我高中畢業後,就到一家大型的腳踏車零件廠工作,當時的月薪是18K,還要扣保險跟吃飯,雖然不是人生第一份工作,但是卻是第一份出社會的正式工作。
當時我在加工課擔任操作員,每到下班時間,就會有外勞接替我的工作,直到隔天早上,我再跟外勞交接。為了賺錢,他們往往都拼命加班,經常從晚上6點,工作到隔天早上八點,相當辛苦。
眾多外勞之中,有些是新人、有些是改過名字來過好幾次的老鳥,對於工作環境相當熟悉,也聽得懂中文,個性也比較開朗,久而久之,就慢慢熟悉起來,有時候,他們會在工廠附近的小吃店或是所謂的泰國店喝啤酒,跟其他公司的泰國人聯繫感情,我下班時偶而會遇到休假的外勞,它們就會主動邀約我喝兩杯,或是研究吉他。我的第一個外國朋友,其實就是泰勞!
我第一次踏進公司為她們安排的宿舍時,被眼前的景色嚇到,髒汙的地板、老舊的沙發、發銹的冰箱,牆壁上都是黑油的痕跡。他們住得地方,在我眼中根本是廢墟,如果跟最近電視新聞報導,台灣人到新加坡打工旅遊住爛屋相比,這些外勞住得還更爛些。
但是這些外勞有的在家鄉已經結婚了,為了賺錢離鄉背井,領低薪、做粗活、住爛屋,但可能是天性使然或是心境早已被環境改變,它們依舊會想辦法找樂子,這讓我想到一部老國片-風雨操場,學生會去偷鄰居香腸一樣,他們心不壞,都為了討口飯吃、讓自己更快樂而已。
我不禁思考,這樣的心態,跟我們要去澳洲體驗生活學語言一樣嗎? 雖然我沒有深入了解這些泰國人在自己家鄉的模樣,但是要付出高仲介費離開家鄉一定有原因,就是錢。相較台灣人出國打工旅遊,除了錢之外,更希望可以學到國際觀、語言能力以及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。
從我的第一個外國朋友身上我看到,他們出國是一種為求更好未來的犧牲; 從台灣到外國打工旅遊的您是抱什麼樣的心態呢?
Danie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