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的教育就像人生一樣,沒有什麼標準答案,只有適合自己的方式。
只有是適合的方式 沒有標準答案
其實在英國念書多是靠自己,而且沒有標準答案。我念的是廣告公關管理,隸屬行銷系之下,行銷系包含策略行銷、行銷管理、以及廣告公關管理。策略行銷通常是有些工作經驗的人來念,著重於策略面的思考,而行銷管理通常是給沒有念過行銷、或是過去沒有工作經驗的人,而廣告公關管理,則是一半行銷、一半公關,也就是我們需要上有關行銷的課程,例如行銷理論、顧客關係管理、研究方法、廣告傳播,在加上些選修課程,例如關係行銷、直效與數位行銷…,基本上策略行銷與行銷管理的差異在於,策略行銷比較篇過去就有念過行銷而篇策略面思考,而行銷管理則著重基礎以及數字管理,所以要多修會計與專案管理課程,而我的課程則會是以行銷與公關各半,論文則是以行銷為主。
在台灣,我們習慣被告知正確答案,一旦沒人告訴我該怎麼做,或是沒有在課本上畫重點,我們就不知道什麼是重點、該從哪裡開始著手,該念哪裡?
但是在英國則完全不一樣,教授不會畫重點,也不會告訴我們考試的範圍? 只會告訴告訴我們考試的方式,跟作答的規範,而考試的內容就在課堂上。
開學的第一周,教授會把課程大綱告訴我們,包含第 一周到最後一周每一週的課程內容以及要預讀的書,通常會指定1~3本建議購買的教科書,不過,每周要預讀的通常有3~5本之多,每本書談論的角度都稍微不同,這些書教授不會逼你看,但是你如果先讀過,上課可能會跟不上教授的角度,加上又是外語教學,要是稍不認真很可能就在教室中漫遊了。因為教授是不會像高中、國中一樣,翻到課本第25頁,開始講課。
通常教授會準備簡報當作課堂內容,以行銷理論課程來說,每次課程三小時,教授會分為上下半節,第一節是講課,告訴我們什麼是基本理論,
如何運用?為什麼要這樣,舉個例子: 行銷理論中有個觀點是市場區隔(segmentation) 教授就告訴我們,因為一個產品不大可能完全符合所有大眾需求,所以市場區隔有助於定義產品的目標族群,進而討論策略….等。
教授不會逐字在簡報上解釋,而是透定義、案例、舉例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市場區隔,所以不需要去背課文。課本有許多字詞的定義,那些是要理解,而不是死背,
因為就算死背也不可能過這門科目。
考試方式 OPEN Book
在我的課堂中,唯一一門要考試的科目就是行銷理論,三小時OPEN全英文,不可以帶字典,考試前兩周,教授拿了一個巧克力產品的案例給我們,要我們回去研究,但是不告訴我們會考什麼題目,考試當天才會知道題目。教授可能會用書本上任何一種行銷理論考我們,包含產品定位、定價、廣告與市場研究,也就是說每一個章節都要理解。
考試這天,我依稀記得其中一題問題是這樣,請分析案例中的廣告策略的市場區隔(
market segmentation)、目標對象( targeting)與定位 ( positioning),作答是先引述理論,然後寫下分析,最後要寫出看法、心得,甚至給出建議。
這樣的考試其實相當的有挑戰性,除了考驗課堂上的用功程度外,課後有沒有認真念書也很重要,更重要的還考驗寫作能力,拼寫能力不好的我,最後拿到剛好及格的成績。
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要念相當多的書,因為在學期中教授還要我們教報告,報告的方式就有點像考試內容,分析案例,沒有強制要交,但是有交的同學可以得到教授的feedback,適時修正考試才有機會可能pass。
理解比死背重要
後來我才體會,外國研究所其實測驗的是你是否能夠理解這堂課要帶給我們的東西,是否能夠運用課本上的理論,有邏輯的去分析與批判。也就是說,課本上的理論是死的,但是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,寫出不同的答案,所以即便是pass,但是只要能夠找出越多support 觀點的資料,有邏輯的去找出不同的答案,才會拿到高分。
這跟考試方式跟填鴨式教學的死背全然不同,充分鍛鍊我們思考與邏輯能力。
我想這是台灣教育與國外教育的最大差異。
小插曲: 這堂課有兩本教科書,其中一本的作者就是教授,我後來還拿去給教授簽名,我想或是就是簽名的關係,教授就讓我pass,我聽說有幾個同學是差兩分被當,我想適度贏得教授的好感,還是很有用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