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

開車篇~ 台灣人到英國駕車的噩夢 round about

the image from: http://www.bbc.co.uk/wiltshire/content/image_galleries/wiltshire_live_search_gallery.shtml?15

幸好我在英國開車時沒遇過這麼大的圓環~根本會開不出去!


在英國開車,一定要懂得英國的交通規矩,否則很容易會在車陣中引來白眼,尤其是英國,一定要知道的圓環(round about),英國很多地方用圓環取代紅綠燈。

基本上英國的圓環有大到7~8條路匯集的大圓環,也有單線通車的小圓環,基本上的規則就是,進入圓環的車子,要禮讓右邊的車子,帶右方車子經過後,才能進入圓環,千萬不可以覺得自己駕駛技術良好就衝出去,因為對方根本不會預期妳會衝出來,所以常常都是遭到閃燈或是喇叭伺候,這是相當危險也不禮貌的開車規矩。

另外,進入圓環後,就要隨時注意該在哪個出口出去,萬一在高速公路交流道走錯,往往就會接到另一條高速公路,必須要等到下一個出口才能繞回來,少則15分鐘,多則1小時的白花油路程。所以我們跟朋友開車時,都會幫忙注意開從哪個出口出去,千萬別覺得很容易,因為很可能只是幾秒鐘的時間就會錯過出口,這時候最好繼續繞一圈,否則出錯圓環可是相當麻煩。


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

生活篇~出國才知道台灣健保有多好


在英國除了吃之外,最令人頭痛的就是看病了,出國在外,根本沒有生病的本錢,除了要預約之外,昂貴的費用真的嚇死人。 

看個牙花費近萬元  

前一陣子,藝人詠嫻在facebook上分享一場胃痛居然讓他花了2萬多塊美金,折合台幣要60萬,那幾乎是很多人2年的薪水,我直呼不可思議。在英國雖然沒有這麼誇張,但是醫療的服務態度與效率,實在讓人不敢恭維,分享我幾個朋友的例子。  

胃痛等到不痛醫師才來  

有次我朋友半夜胃痛送急診,他已經痛得臉發白腰都彎不起來,但是急診室護士只是要他填資料,然後等待,這一等就三小時過去,我朋友說當時都覺得自己快要死了,醫師怎麼來不來,好歹也給點胃藥什麼的,但是不給就是不給,慢慢我朋友終於覺得胃比較不痛了,醫師才出現,說開點胃藥吃吃,就會比較好,我朋友差點沒用北京開罵,但是實在是虛到不行,只能默默回家。 

還有一次,我朋友牙痛犯了,因為醫院都要掛號,而且要等好幾天,我朋友痛到不行只好求助私人診所,醫師只是隨便看看也沒照X光,就說應該沒事,然後開個消炎藥給我朋友,就收了我朋友160( 折合台幣約8000),對! 160磅,在台北縣可以租個小套房,在桃園可以租個透天厝,一個小時就要價8000,但是真正可怕的是後面。 

隔兩天,消炎藥吃完了,牙齒又開始痛而且痛到睡不著,我朋友開始使用民俗療法,含牙膏,我朋友不知道哪來的idea,認為牙膏涼涼的,一開始確實有舒緩的作用,沒想到我朋友乾脆含著睡覺,結果牙齦發炎,這天晚上半夜12點,他已經痛到不行了,當時外面下著雨又濕又冷,我們在半夜中走了15分鐘抵達醫院,掛了號,這次比較幸運,我們只等了2個小時就看到醫師,醫師簡單開了藥,要我們去藥房拿藥,時間已經是凌晨4點了,外頭一就下著雨,又濕又冷,連計程車都叫不到,我們只好步行到40分鐘外的藥房拿藥,回到宿舍已經是早上6點多,天都亮了。

在英國真的不能生病,因為不像在台灣,又方便又便宜的全民健保,雖然英國也有NHS全民保險,但是醫療服務品質與效率都不是台灣可以比得上的,光是牙醫台灣到處都可以找得到,而且隨時可以看,而且只要150元,在英國沒有事先掛號,等個三天是不可能的,那英國真的都沒有別的方法嗎?

有的! 在英國通常小病例如感冒,可以到藥局或是藥妝店買感冒藥,價錢跟台灣差不多,而且英國也有中醫,可以買買西瓜霜或是萬金油,不然中醫通常是針對痛症像是針灸、拔罐等治療,也有草藥,但是沒有健保光是針灸一次就要25(750)元。 

在外面念書,才知道台灣健保的好,而且當你在國外生病又無法得到妥善的治療時,更會覺得孤單無助,所以,好好愛惜台灣的健保體制,健保倒了,對誰都沒好處。

30歲出國念書的優勢

30歲才出國念書雖然體力不如人以及記憶力不好之外,年紀還是有些優勢。

優勢一: 時間管理

30歲多少都有點工作經驗,工作上的磨練其實有助於時間管理,國外碩士課不多,有時候
一周只有兩天的課程,大多時間都是自己安排,所以自我時間管理就很重要。有的學校開學時甚至會特別教學生如何做好時間管理,但是有工作經驗的同學會比剛畢業的年輕人來得好。

30歲出國念書的時間管理會比較好。

優勢二: 邏輯觀

研究所很在乎邏輯,所謂邏輯就是思緒要清晰,每一步驟都是有所本、有關聯的。假設你要Facebook,你可能要先去了解什麼是web2.0 什麼是社群網站? facebook的特性是什麼?  各個社群網站差異點是什麼? 這些東西其實跟工作差不多,就像做一個專案先要知道目的、訴求、策略與方法。

有工作經驗的人會比剛畢業的更快掌握研究方法。

優勢三: 產業熟悉度較高

念書往往會選擇一個產業或是一個特別領域當作研究的標的,30歲有工作經驗的人多少都對產業比較了解,所以在找資料時會比較快速找到產業不足的地方,研究出來的結果也會比較貼近實務,對於研究者本人的幫助也比較大。

有工作經驗的人知道自己要做研究的領域,也能較快掌握研究的重點。

Daniel





國外教育沒有標準答案

英國的教育就像人生一樣,沒有什麼標準答案,只有適合自己的方式。

只有是適合的方式  沒有標準答案 

其實在英國念書多是靠自己,而且沒有標準答案。我念的是廣告公關管理,隸屬行銷系之下,行銷系包含策略行銷、行銷管理、以及廣告公關管理。策略行銷通常是有些工作經驗的人來念,著重於策略面的思考,而行銷管理通常是給沒有念過行銷、或是過去沒有工作經驗的人,而廣告公關管理,則是一半行銷、一半公關,也就是我們需要上有關行銷的課程,例如行銷理論、顧客關係管理、研究方法、廣告傳播,在加上些選修課程,例如關係行銷、直效與數位行銷,基本上策略行銷與行銷管理的差異在於,策略行銷比較篇過去就有念過行銷而篇策略面思考,而行銷管理則著重基礎以及數字管理,所以要多修會計與專案管理課程,而我的課程則會是以行銷與公關各半,論文則是以行銷為主。 

在台灣,我們習慣被告知正確答案,一旦沒人告訴我該怎麼做,或是沒有在課本上畫重點,我們就不知道什麼是重點、該從哪裡開始著手,該念哪裡 

但是在英國則完全不一樣,教授不會畫重點,也不會告訴我們考試的範圍?  只會告訴告訴我們考試的方式,跟作答的規範,而考試的內容就在課堂上。 

開學的第一周,教授會把課程大綱告訴我們,包含第 一周到最後一周每一週的課程內容以及要預讀的書,通常會指定1~3本建議購買的教科書,不過,每周要預讀的通常有3~5本之多,每本書談論的角度都稍微不同,這些書教授不會逼你看,但是你如果先讀過,上課可能會跟不上教授的角度,加上又是外語教學,要是稍不認真很可能就在教室中漫遊了。因為教授是不會像高中、國中一樣,翻到課本第25頁,開始講課。

通常教授會準備簡報當作課堂內容,以行銷理論課程來說,每次課程三小時,教授會分為上下半節,第一節是講課,告訴我們什麼是基本理論, 如何運用?為什麼要這樣,舉個例子:  行銷理論中有個觀點是市場區隔(segmentation) 教授就告訴我們,因為一個產品不大可能完全符合所有大眾需求,所以市場區隔有助於定義產品的目標族群,進而討論策略….等。

教授不會逐字在簡報上解釋,而是透定義、案例、舉例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市場區隔,所以不需要去背課文。課本有許多字詞的定義,那些是要理解,而不是死背,

因為就算死背也不可能過這門科目。 

考試方式  OPEN Book 

在我的課堂中,唯一一門要考試的科目就是行銷理論,三小時OPEN全英文,不可以帶字典,考試前兩周,教授拿了一個巧克力產品的案例給我們,要我們回去研究,但是不告訴我們會考什麼題目,考試當天才會知道題目。教授可能會用書本上任何一種行銷理論考我們,包含產品定位、定價、廣告與市場研究,也就是說每一個章節都要理解。  

考試這天,我依稀記得其中一題問題是這樣,請分析案例中的廣告策略的市場區隔( market segmentation)、目標對象( targeting)與定位 ( positioning),作答是先引述理論,然後寫下分析,最後要寫出看法、心得,甚至給出建議。 

這樣的考試其實相當的有挑戰性,除了考驗課堂上的用功程度外,課後有沒有認真念書也很重要,更重要的還考驗寫作能力,拼寫能力不好的我,最後拿到剛好及格的成績。

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要念相當多的書,因為在學期中教授還要我們教報告,報告的方式就有點像考試內容,分析案例,沒有強制要交,但是有交的同學可以得到教授的feedback,適時修正考試才有機會可能pass  

理解比死背重要  

後來我才體會,外國研究所其實測驗的是你是否能夠理解這堂課要帶給我們的東西,是否能夠運用課本上的理論,有邏輯的去分析與批判。也就是說,課本上的理論是死的,但是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,寫出不同的答案,所以即便是pass,但是只要能夠找出越多support 觀點的資料,有邏輯的去找出不同的答案,才會拿到高分。 

這跟考試方式跟填鴨式教學的死背全然不同,充分鍛鍊我們思考與邏輯能力。

我想這是台灣教育與國外教育的最大差異。  

小插曲: 這堂課有兩本教科書,其中一本的作者就是教授,我後來還拿去給教授簽名,我想或是就是簽名的關係,教授就讓我pass,我聽說有幾個同學是差兩分被當,我想適度贏得教授的好感,還是很有用低。